二线四大人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职问 Author Susy
从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的外滩中心,需要驱车经过94公里的路程,途经10个红绿灯。
在德勤苏州所的 James 会更直观地告诉你,94公里,是二线所到一线所的距离。
黄埔江边,高耸入云的大厦围筑了一个汇聚财富的金融盆地。于游客们而言,这只是到此一游的标志性夜景,是占领了朋友圈的上海。而对于金融界里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来说,这是更高的起点和更广阔的视野。
从外滩中心的30层往外看,能够俯瞰流淌着中国经济命脉的江水,远眺一江相隔的浦东陆家嘴。
这些对德勤上海的年轻审计员们来说,早已习以为常。同一片星空下,94公里外的苏州,他们目之所及的夜景,属于一个二线城市。
二线所里的四大人,工资单上打了九折的薪水,是否代表着打了九折的职业人生?
23层的养老院
世纪金融大厦、环球财富广场和兆润财富中心,这是苏州工业园区内三幢标志性建筑,分别入驻了安永、德勤还有普华永道三大会计事务所。
在这里工作的年轻人,更喜欢比较的,不是薪酬和项目,而是气派的大楼。安永作为最早入驻苏州的四大,它所在的楼最旧。而普华永道作为后来者,盘踞了最高的兆润财富中心。
德勤则是处于二者之间,初入职场的 Auditor 心里都在暗自较劲,感叹一句普华的高楼之后,进入一街之隔的环球财富广场,直达23层。
德勤苏州所的审计部门只有六十个人左右,下 Field 的时候不分组。与上海一个组就一百来号人相比,苏州所只能称得上麻雀团队。
今年是 James 在德勤苏州的第三年,这里号称德勤养老院。
James住在苏州工业园区附近的小区,走路上班只需要十五分钟。这个苏州城区的黄金地段,主卧的租金每个月需要两千。而在稍远的小区,一套两居室也只在两千左右。早上九点半是 James 的上班时间,淡季的时候,下午五点半 James 就准备回家了。吃完晚饭后,在苏州的街道上夜跑,这是他最享受的休闲时间。
一座他喜欢的城市,一份他喜欢的工作,James 很满意。
这是德勤上海的年轻人们想象不到的场景,当James 锻炼后窝在家里完成收尾的工作时,他们正在灯火通明的30层内加班,这可能是他们通宵的第三个夜晚。
“在上海,你就是一颗螺丝钉。”James 被上海的项目 book 过几次,往往是早上到上海,下午就立马投入工作。在高速运转的小组内,James连组员都认不全 ,但这并不影响这个庞大的机器,每个英文名字背后不过是代表着一项任务。
回到苏州以后,James 叫出的是熟悉的中文名,A1和A2开玩笑地互称老板。下 Site 以后同事们相约在苏州工业园区里的餐厅里吃午饭,把所有的店吃完一轮之后再到园区外尝鲜。某个周五的中午,在 James 的提议下,一群人可以花两个小时开车去吃农家乐。
“这是一份性价比很高的工作,工资打了九折,但是我们的工作量和物价也打了折。”
这是James 熟悉的德勤养老院,属于苏州的节奏和人情味。
非典型的困难模式
在知乎上,关于四大一线所和二线所的回答中,德勤南京所出现的频率最高。一个非典型的二线所,被网友戏称开启了困难模式,似乎也打破了二线所除了轻松,皆不如一线所那扇刻板的大门。
按下困难模式按钮的,是2016年上任的 Partner,David Yu,一个 Lisa 口中“和蔼的中年人”。他在聚餐之后总是会特意到每张桌子前慰问一句,大家辛苦了。
David Yu 为这里的人带来了诸多项目。项目增多,除了带来更广阔的视野,也带来更重的业务负担。以往需要五个人的项目,现在通常只会分配三个人来完成。
人太少,这是 Lisa 抱怨得最多的问题。接踵而来的就是人手不足带来的工作重担,稍低级别的 A1 还要跨级别做高一个级别的活。临近 deadline 那个月,Lisa几乎天天加班到晚上十二点,能够缓解疲倦的是围成一桌的同事偶尔冒出的笑话。
去年,Lisa 因为负责的 IPO 项目四天内辗转九个城市。除了困,她没有更多感觉。所以,难得的周末时间总是被她安排得很妥当,补觉是名列首位的刚需,接下来才是瑜伽。倒不是热爱锻炼,只是这份工作需要一个扛得住的身体。
Lisa 最期待的日子,除了周末就是德勤每年的定期培训。每天不需要加班,四五点准备下课,和同事早早约好了吃饭的地方,舒服得不像是在四大。
非典型的南京所,其实只是典型的二线所。James 戏称的养老院也不过是相对于高速运转的华东总所上海而言。今年的忙季,他也经历了一个月七十个小时的加班。
城市的地理位置固然提供了阶梯,但二线所除了更轻松的工作环境,是不是真的只能带给年轻人打了折扣的职业成长?
Lisa 用困难模式的项目给了否定的答案,James 也并不认同。
在一线所,A1和A2只能负责项目中的一部分。但在德勤苏州,更小的团队意味着更紧密的联系,初年级小朋友有机会接触到整套流程,Senior 和 Manager 更愿意去教导你,这是二线所不吝给予的报酬。
有人说,城市从来就不是人成长的唯一变量,或许人本身才是。
淘金者
职业鄙视链的中端,很多四大人喜欢这么形容这份工作。换另一个说法,它是一块跳板,有些人往投行和私募跳,而另一些人选择往甲方跳,留着原地的成为了那个少数人。一面是更高的薪资,而另一面则是更安稳的生活,中间的是熬人的工作节奏和看得见尽头的晋升之路。
二线所稍能喘息的空间,被有限的 headcount 堵住了。二线所没有人走,一线所里的年轻人就进不去,skype上的状态永远比经理下线得更晚。二线所里的年轻人出不来,在 James 口中的德勤上海所每年新进的血液可以有一百二十人,但在二线所需要有300进15的魄力,过关斩将进了门,不忍心放弃现状,总想着熬一熬再走。
淘金者,无论是一线所还是二线所的年轻人,似乎都绕不开这个角色。
“不可能成为一个终身的职业,身体熬不住。”James说
德勤南京所每年面试的时候都有这样一个问题:“如何做到 work-life balance?”
Lisa笑着说:“这根本没有意义,因为你不可能达到这种 balance。效率高,做得快,这是你下班早的唯一的方法,效率就是 balance 。”
这似乎已经不仅仅是四大的法则:
两年前的十一月份,南京的秋天已经进入尾声。Lisa 待在宿舍里刷着电脑,一边查看国外学校的 offer,一边浏览求职的信息。德勤的电话到了,Lisa 通过了德勤 Club 的筛选,这场比一线所难度更高名额更少的战役,她赢了。
开心和新奇,这两个词概括了Lisa当下的心情和对未来的期许。她给远在北方的父母打了电话,请舍友在食堂吃了一顿饭,这一切按着她的计划顺利进行,如果可能的话,她还会完成那个很早定下的目标,当合伙人。
而如今,Lisa对我说:“先干着吧,还不知道以后会去哪儿。”
淘金者们头也不回地登上巨轮,未来就像海平线以外的风景不可预见。
前程未卜,先出发便是。
-End-
推荐阅读
转载来源:「职问」
版权说明: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,《智选堂》均在文章结尾备注了原标题和来源。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发送消息至公号后台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,非常感谢!